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震后四川传承和发展文化旅游

震后四川传承和发展文化旅游

飞航旅游网(www.feihang.cn)   作者:admin
如今到四川旅游,你可以在“最成都”的宽窄巷子静静发呆、在“最创意”的建川博物馆若有所悟、去“最美的羌寨”悠然访古、到“最鲜艳”的年画村一探究竟……体验一系列耐人寻味的新项目。而文化,正是这些新项目的最诱人之处。
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致辞时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将文化旅游业发展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它成为灾后重建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经过3年重建发展,多姿多彩的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深度融合。
重建之初文化优先
震后,四川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纷纷制定出台了相关规划和政策,为文化旅游业恢复和振兴创造条件。《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0)》提出构建羌文化体验旅游区、龙门山休闲旅游区、三国文化旅游区、大熊猫国际旅游区等4个旅游经济区以及九环线精品旅游线、藏羌文化旅游走廊、中国汶川地震遗址旅游线等6条主题精品旅游线,创造了整合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契机。
同时,四川各地统筹项目资金,为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重建中,四川省共安排文物抢救保护资金24.22亿元,用于南充市阆中古镇、德阳市孝泉古镇、理县桃坪羌寨文物抢救和旅游恢复重建项目;投入19.14亿元重建资金,组织了16个重点保护和重建项目,有力地支持了古镇古村旅游较快恢复。
此外,北川、汶川、茂县等地加大羌族历史文化的抢救保护力度,建设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将以“羌绣”为重要设计元素的服装、旅游、商务用品陈列在成都宽窄巷子里;绵竹市结合年画文化,在孝德镇绵竹南派年画发源地建成年画特色产业基地,使绵竹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3年的恢复重建,不仅使四川文化在保护中得到传承——一批新的民族文化村寨涌现出来,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旅游业得以发扬光大;还使四川旅游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产业素质进一步提升——一系列以红色文化、羌族文化、藏族文化等为主题的新兴旅游产品亮相,增强了四川旅游竞争力。
重建过程互动交融在四川旅游业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四川本土文化在获得有效保护的同时,还做到了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交融。
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5·12”汶川大地震使绵竹年画产业基地几乎被夷为平地,在重建过程中,对口援建的江苏省常州市将建设棚花村年画传习所作为绵竹市灾后第一个文化援建项目。如今,年画传习所内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成为全国最大的年画基地。
援建初期,相关援建单位调查掌握了震区藏族羌族文化被破坏的情况,并在各自的援建规划上突出保护藏族羌族文化的工作。比如,广东省珠海市在汶川县绵箎镇的援建工作中,规划并建设了由大禹像、大禹祠和大禹祭坛组成的主题公园。
现在,援建省市富有特色的“外来文化”,与四川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一批特色景观。如,北京市援建指挥部在极重灾区什邡市老城区规划建设了“北京街”、“什邡街”,创新性地将北京元素、川西元素和什邡元素融为一体。
转型升级良性互动
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促进了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传承,实现了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3年重建,四川省旅游部门还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打造推出了一批演艺类精品,如《大北川》、《羌魂》、《道解都江堰》等,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在节庆活动方面,通过举办上海世博会“四川活动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等活动,提升了四川文化旅游的良好形象。
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上,来自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业理事会、亚太旅游组织的代表,世界60多个国家及地区以及国内31个省区市的600多名嘉宾,通过观赏体验四川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俗民风,共同见证了四川灾后重建的丰硕成果。
据介绍,结合“2011中华文化游”主题年和今年“5·19”首个中国旅游日,今年四川将在推广汶川地震遗址旅游线、红色文化旅游线、三国文化旅游线及大熊猫栖息地旅游线等方面着力,策划有新意的活动,推动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四川省还将在国务院近期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成渝经济区旅游产业空间框架下,进一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合理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空间布局;培育和壮大文化旅游主体,发挥龙头示范带头作用;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文化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点,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